洪泽湖摄影家

查看: 5928|回复: 7

心灵的皈依——王福春专题摄影之外的思考(一)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3-8-19 09:0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杨江淮 于 2013-8-19 09:19 编辑

标题2.jpg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  


     8月10日下午,聆听王福春专题摄影讲座。
  王福春讲授:“纪实摄影”和“幽默摄影”两个专题。
  以30年时光默默记录着火车上中国人的生活,不虚构、不粉饰、不夸张,以冷静旁观的心态再现历史真实的场景。岁月如流,贵在坚持。30年总有一些画面成为时代隽永的印记,它的价值在于留住了历史的面孔,记录了时代的变迁。因此,他的作品历史价值大于审美价值。
  他的拍摄就是两个字:纪实。
  他的纪实摄影的特征有三:
  客观记录——能够留下的就是历史;
  还原真实——呈现非虚构的真相世界;
  本真表现——更集中、更典型、更强烈、更鲜明的作品。
  他的列车随性拍摄可观瞻、可欣赏、可感叹,却无法复制,因为你不是铁路研究所摄影师,你不具备免费乘车的资格和职业便利。即便两条皆具备,你还得有拍摄的激情、表达的冲动、敏锐的观察、手疾眼快的抓取。
  如此说,不是悲观论,而是方法论。
  这即是一个例证:你用30年时间拍摄记录清江浦、洪泽湖,你就是清江浦、洪泽湖摄影专家。
  但你的结果与王可能并非相同:你可能在时间中凸显,也可能在时间中湮没。问题是你必须像王福春那样坚守着拍摄底线:始终不放弃、始终不停止、始终对准某一焦点,这正是王的可爱与可贵之处。
  摄影的艺术和社会价值为我们表明,在直白记录中留住生活印记,记录一个民族的时代背影,需要时间作为底蕴。“一片春愁待酒浇,流光容易把人抛”。时间是双刃剑,难道我们没有自己的30年吗?如果有自己的30年,那么,你的30年是如何度过?如何拍摄?如何创作的呢?人的一生有几个30年呢?一个来回就白发苍苍了!
  
王讲课1.jpg
王讲课2.jpg
      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历史,历史就会记住作品。纪实摄影的魅力与价值在于流淌着历史真实的血液。作品表达了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关怀,对生命的尊重,对人性的追求……这是最具历史份量的所在。
王作品3.JPG
王作品5.JPG
王作品2.JPG
王作品4.JPG
王作品6.JPG
       “火车上的中国人”,以30年不停的拍摄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变迁。真实记录就是真实的历史。它的价值与时代等量齐观。镜头沿着铁路走,拍铁路上的人。这是王的创作理念,值得肯定和赞许。但是如果他稍微改变一下思路,把镜头对住那对用毛毯裹着身体的情侣下了火车之后的生活,也许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。如果让普利策的摄影师来拍,他们定会像007那样尾追不舍,探个究竟。关注人生存状态的生活流,恐怕比关注运动流更有价值。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  
   面对王福春的拍摄启迪与操作例证,面对时光的刀凿斧刻与无情流逝,淮安摄影家应建立自己的理念摄影体系与拍摄的方法论和实践论,以为有三:
  一是主题定位;二是垂直打井;三是点石成金。
  主题定位:占领个性的山头;
  垂直打井:向下掘进的行为;
  点石成金:突破平庸的追求。
  我们的摄影人必须皈依自己的释迦摩尼,这个指点迷津的佛主就是生活——现实生活——身边的现实生活。
  淮安摄影家必须集体“剃度出家”。
  这个号召近似强迫,却接近真理:
  王福春为什么不上西藏、坝上?为什么不拍草原、高原?也许他去过了,也许他拍过了。在经历雪乡、东北虎题材之后,王选择了纪实,选择了“火车上的中国人”,用他的话说,他悟出了真理:“高度决定眼界,角度改变观念,尺度把握人生”。
  我加一句“个性决定特色”。独立思考、独立行走,才是我们的形象。
  佛家有皈依三宝①:
  一皈依佛,信服真理,觉而不迷;
  二皈依法,苦读经书,正而不邪;
  三皈依僧,修行德行,净而不染。
  淮安摄影家队伍愈见庞大,在新闻摄影、专业创作队伍之外还有众多摄影爱好者。
  生活的本真性、丰富性、激情性,激越着我们的心灵。在我们皈依现实生活之门的时刻,我们应把皈依三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:
  觉而不迷——就是知道自己“拍什么,不拍什么”,这应该成为淮安摄影界思考的第一要素。凡是拿着家伙真正从事拍摄工作的淮安摄影家们,必须有所选择、有所舍弃、有所醒悟。“火车上的中国人”,你不要去拍了,你拍不过王福春,因为你错过了30年,你不能东施效颦。而你身边的清江浦、洪泽湖、淮安大地,王没有拍过,你就是最先看见的人,你拍了,就记录了历史。历史记住的是为它有效付出的人。用一句戏谑的话说: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,在附近几棵树上多试试几回。
  正而不邪——不是创作,是发现。曾采访过作家王蒙先生,他拿着笔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:文学的价值是发见。我问他,为什么不是发现?他说,发现是指你见到事物后对其中的个性有所选择;而发见是指你起码能够见到,如果你连事物本身都没看见,你怎么从中体现呢?!感到此话有道理,我们如果在不能发见个性、没有发见个性的情况下去拍摄,对于一本正经的创作者而言,那就是发贱了。
  净而不染——拒绝平庸,拒绝表面,拒绝时髦。当前创作主流的走向是一种呼唤平庸的诱拐,追求一种时尚化、表面化、功利化的价值观。好作品应是摄影家自然心灵的反映,而不是追随某种潮流的、谄媚的、低级的迎合,不是一窝蜂的赶集,不是随大流的跟跑,不是浮躁近利的伪作,应是宁静思考的结果,是最接近真相的道理,是孩童般的纯真心理,是没有被污染的处女地。
  人生的许多寻找,不在万水千山,只在咫尺之遥。你沿着山脉走,才知道山也有脚步;你沿着流水走,才知道水也会睡眠。你的作品至少给人以文学般丰富、历史般深刻、哲学般高远的思索与冲击。
  遗憾的是,我们心灵蒙尘太多太久,以致于想金盆洗手,回归本真,却那么艰难。
  

王讲课3.jpg
      淮安摄影人目下最缺的不是长枪短炮,不是拍摄技巧,不是远方风景,而是摄影理念。老子《道德经》言:“不出户,知天下。不窥牖,见天道。”不奢望,不远求,重视切近的经验与内在体悟的大境界。因为你自己的生命活动、文化土壤与生存环境构成你真实的生活,而所有奇观都外在于你的生活与判断,那是你的头脑所无法企及的一个地方,因为它外在于你的经验和知识背景。你可以观看它,但却不可能像处身其中的人们那样成为它其中真正的一员,无论拍得如何壮美,你永远只是一个与西藏、坝上擦肩而过的观光客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
发表于 2013-8-19 09:45 | 显示全部楼层
再次受教,谢谢老师!!
发表于 2013-8-19 10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很好的一次向大师学习机会.
发表于 2013-8-19 15:08 | 显示全部楼层
受益的人不少噢
发表于 2013-8-19 15:57 | 显示全部楼层
佛艺相通。此文颇具哲理,值得令人深思践行。
发表于 2013-12-20 21:13 | 显示全部楼层
文采出众,讲解独到,支持!
发表于 2014-11-14 17:14 | 显示全部楼层
赞同。做什么事情,如果不深入到髓子里,了不得就是“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”的境界,“憔悴”的韵味和“暮然回首”的感觉是如何都不会有的。
发表于 2017-3-12 07:05 | 显示全部楼层
大师理论,学习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关于我们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洪泽湖摄影家 ( 苏ICP备20000774号 )

GMT+8, 2024-3-29 05:40 , Processed in 0.385390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.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